1961年,因物资缺乏,生活较为困难,职工的身体体质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业务安排相对轻松一些。不知道具体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某个人提出了壁画的面积问题,于是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由美术、保护两个组联合对壁画做一次全面的丈量。丈量方式是按照石窟不同位置,如前室、甬道、主室、窟顶、佛龛的各个不同位置的壁画面积分别丈量。这一工作虽没有什么难度,但数据浩繁。记得我是按大家的讨论结果设计了一个表格,刻成蜡版并油印了5、6百张,分发给参与统计的工作人员。表格内容按壁画方位设项,比如以一个中唐较大的洞窟为例:
前室:南北两壁、顶、西壁南、北、窟门上的门额共六处。
甬道:南北两壁、甬道顶、南北两披共五处。
主室:东壁、南北两处、门额共三处。南北两壁共两处。
西壁:龛的南北、龛下、龛上共四处。
窟顶:东南西北四梯形披面。
藻井:藻井的四个垂直的边共九处。
佛龛:南、北、西三面;龛顶:顶及四个梯形坡面、须弥座的东、南、北、西五处(须弥座不是平面,有些凹凸或弧面因面积不大,当做平面丈量)共十五个小面积。
根据上述的安排,此种类型的洞窟需要丈量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壁面共41处。
如初唐盛唐时代的洞窟,佛龛形式相对简单,丈量涉及的壁画面积要少一些。但莫高窟早期的北魏、隋代有中心柱的洞窟,需要丈量的壁面将大大增加,工作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工作却是相当浩繁的。参与丈量工作的人员有美术组、保护组和一些工人配合。当时是谁有空谁就参与,没有特别的工作计划安排,全凭工作热情。但可惜具体参与的人员如今已经记不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花费了非常久的时间才丈量完毕。
同年,丈量出的数据最终都集中在我手中,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普遍使用的计算器,我是用算盘慢慢打出来的。因为我不精于珠算,只得慢慢算,反复核对,然后再用一个小计算尺进行复核。大多数洞窟中有梯形面积,有的有四处、有的有八处,计算时还得按梯形面积的简单公式才能算出来。遗憾的是我不会珠算除法,只好笔算,相当费时费事。虽然整个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工作量不少,我记不清花费了多少时间,才算出四百多个洞窟的面积,汇总出洞窟壁画的总面积为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因为没有人帮助我复核,准确与否我不敢太自信。
需要说明的一点: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面积中,有些洞窟的前室、甚至主室壁画有脱落之处,丈量时没有扣除,不过这种脱落的面积极少。而且因为当时条件所限,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没有进行丈量和统计。
壁画面积的丈量和计算是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字,就是对我们保护和管理的文化财产的底数不清,但当时受条件的限制丈量及计算是否准确,在事隔五十多年的现在应该进行一次复核,以便得出更为精确的数据。可惜的是当时丈量和计算的原始资料在后来的特定历史情况下遗失了。好在洞窟和壁画还在,再来一次丈量和计算是必要和可能的。(来源:敦煌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