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明探源工程,成功申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成立敦煌市文物局,组建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保护所。加强规划和资源配置,持续推动阳关、寿昌城、敦煌郡城、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等12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逐步实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进阳关、玉门关、寿昌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挖掘,实施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和价值阐释、文物数字化保护等工程,全力推动文物“活起来”。
强化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以打造国家遗产路线为目标,推进整体保护、活态展示、深度体验,建成数字化非遗库,成立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标准建成甘肃省唯一国家级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平台。健全完善非遗保护名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酒店、社区、校园等活动,推出阳关、莫高里工匠村非遗传习基地,推动非遗与乡村建设、景点开发、民宿运营有机融合。支持办好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努力打造感悟体验“一带一路”文化基地。
强化院地沟通衔接保障。进一步深化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交流,全力支持配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莫高窟电网改造、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协助敦煌研究院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敦煌文献数字化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育,设立敦煌研究院人才基金专项经费300万元,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切实为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夯实人才基础。
5月20日晚,游客观看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
立足创新培育业态。精心打造《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千手千眼》经典演艺并实现常态化演出。2023年,四大演艺累计演出1998场次,接待游客113.54万人次。培育敦煌夜市、敦煌书局、上元集市、沙州食驿、敦煌小镇、月牙泉小镇特色街区,构建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间经济模式。鸣沙山·月牙泉万人星空演唱会火爆出圈,累计吸引90万人次参与互动,全面升级滑沙、观光车、驼运等二消项目,持续做大低空经济。大海道汽车耐力赛和“戈十七”“戈十八”戈壁挑战赛等百余场次赛事活动成功举办。2023年敦煌市旅游接待1682.93万人次,相比2022年增长427.05%,相比2019年增长21.77%;实现旅游收入156.22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639.68%,相比2019年增长21.86%,均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至4月,敦煌市旅游共接待428.21万人次,同比增长57.53%。
立足景区提质升级。谋划东至悬泉置、莫高窟,西达雅丹、阳关、玉门关,中为鸣沙山·月牙泉、郡城遗址、白马塔、党河风情线、敦煌夜市等多点串联、全域旅游总体布局。实施雅丹、玉门关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部接驳路全线贯通,东西入口游客中心及“甘味”农产品展销中心、敦煌书局等建成投运,国际会展中心对游客全年开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敦煌宿集、莫高非遗小镇、丝路小镇等项目,全市农家乐、民宿等达到576家,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3个,月牙泉镇月牙泉村、阳关镇龙勒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旅游样板村。
5月20日,游客在敦煌城区一家文创店选购特色文创产品。
立足文化打造精品。推进“文敦煌”数字文化IP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敦煌文化资源IP授权运营管理,壮大敦煌礼物、敦煌故事、洛小北等微小文创企业,引进九色鹿、丝路手信等文创经营主体,相继推出“念念敦煌”“如梦敦煌”等文创产品1000余款。建成月牙泉小镇、阳关等研学基地14个,开发推广地质科普、“两关”文化等精品课程30余套,打造壁画临摹、彩塑创作、钻木取火等研学产品,推出敦煌文化研学季“大礼包”,助力敦煌文化品牌创新性发展。常态化举办“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探索丰富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实践路径。